7月5日,濟南市黃崗路隧道開工儀式在項目北岸舉行。
據了解,濟南黃河黃崗路隧道工程南起藍翔中路,向北穿越濟廣高速、黃河、鵲山水庫沉沙池,在龍湖濕地公園接地,設置收費廣場,與在建G309立交銜接。工程總長約5.8km,其中隧道段長約4.8km,盾構段長度3.3km。隧道采用單洞雙層,通過一條盾構隧道,解決兩個方向的車輛通行問題,布置雙向6車道,上層通行南向北交通,下層北向南,設計車速60km/h,相比常規(guī)雙洞隧道方案投資節(jié)約,盾構隧道外徑16.8m,是下穿萬里黃河最大直徑盾構隧道。項目由濟南城市建設集團投資建設。
黃崗路隧道定位為小客專用通道,并兼顧消防救援、公交通行需求。項目凈空高度達到了4.2米,遠超市政道路3.5m規(guī)范凈空標準,可以滿足規(guī)范中所有不超限車輛正常通行,也可滿足消防、管理及救援的要求。施工過程中,隧道需穿越鵲山水庫沉砂池,盾構施工擬采用環(huán)保漿液,同時根據土層滲透性情況復核漿液的輻射范圍,確保盾構穿越時漿液不串入沉砂池,實現對一級水源保護地的無害化穿越。
下一步,市交通運輸局將站在新的起點,積極踐行“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國家戰(zhàn)略,落實交通強國山東示范區(qū)建設要求,助力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qū)建設全面提速,在濟南市跨黃通道規(guī)劃建設實現四方面的突破。
一是過河通道數量的突破。在已有15處通道的基礎上,規(guī)劃新建黃河大橋復線橋、繞城高速大西環(huán)黃河大橋、黃崗路隧道等11處通道,形成26處過黃河通道布局,過黃通道數量翻一番。主城區(qū)過黃通道平均間距縮短到僅約3公里,在所有黃河沿線城市位居首位。
二是橋梁功能的突破。集約利用跨黃通道資源和土地資源,采用公軌合建、公鐵合建等方式,統(tǒng)籌考慮機動車、軌道交通、非機動車、行人通行需求,打造復合型跨黃通道。
三是橋梁景觀環(huán)境的突破。精心選擇結構類型、外觀式樣和亮化方案,賦予橋梁人文和時代氣息,展示黃河文化根脈,打造濟南新地標、新名片。
四是新技術新工藝突破。研發(fā)超寬組合梁斷面、智能化無人值守頂推技術、高疲勞性能拉索體系等創(chuàng)新技術,采用標準化設計、工廠化制造、裝配化施工,打造國際一流品質工程。
4月1日,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發(fā)布廣州交通運輸月報〔2025〕第2期。2025年2月,廣州市交通運輸整體運行良好。全社會客運量約2452萬人次,全社會貨運量約5834萬噸。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為1130萬人次。中心城區(qū)城市道路工作日平均速度為33.56公里/小時,交通擁堵指數為4.11,處于“輕度擁堵”等級。9個重點收費站出入口共有1528萬車次汽車收費通行。 綜合運輸方面,2月全社會客運量約2452萬人次,日均客運量為88萬人次。其中,鐵路運輸客運量占全社會客運量的42.85%,民航運輸及公路運輸分別占35.12%和20.47%,水路運輸占1.56%。2月全社會貨運量約5834萬噸,日均貨運量為208萬噸。 公共交通方面,2月全市公共交通客運量為3.16億人次,日均客運量為1130萬人次。其中,城市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為846萬人次,常規(guī)公交日均客運量為220萬人次,巡游出租車日均客運量為62萬人次,水上巴士日均客運量為2萬人次。從公共交通客運占比來看,本月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占74.83%,常規(guī)公交占19.48%,巡游出租車占5.50%,水上巴士占0.19%。 道路交通運行方面,2月廣州中心城區(qū)城市道路工作日交通擁堵指數為4.11,處于“輕度擁堵”等級;早通勤時段擁堵指數為2.96,處于“基本暢通”等級;晚通勤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