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10時16分,歷時1226天建設,新建蘭張三四線鐵路蘭武段新烏鞘嶺隧道全斷面勝利貫通。
新烏鞘嶺隧道是蘭張三四線鐵路的控制性工程,位于蘭武二線既有烏鞘嶺特長隧道東側,雙隧基本呈并行之勢,全長17.125公里,設計時速250公里,是全線最長的特長隧道,是我國第三代穿越烏鞘嶺的隧道,也是我國第一座利用既有斜井施工并利用既有線通風的隧道。
烏鞘嶺地處祁連山脈北支冷龍嶺的東南端,位于黃土、青藏、內蒙古三大高原交會地帶,是內地進入河西走廊的門戶和咽喉、古絲綢之路的天然關隘和軍事要沖,平均海拔3000米、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氣溫零下2.2℃,全年冬期施工時間長達7個月,高寒缺氧、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大,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態(tài)環(huán)境極為脆弱,地質與水文條件復雜,施工難度相當大,有“中國地質博物館”之稱。
中國鐵建首席專家、全國勘察設計大師李國良說:“新烏鞘嶺隧道設計中通過采取調整仰拱曲率、加大預留變形量、徑向注漿、雙層支護、機械化施工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隧道變形,由于變形造成需要拆換處理的段落控制在1%以內,設計非常成功?!?/p>
新烏鞘嶺隧道穿越四大區(qū)域性大斷層,最大埋深940米,存在突泥、涌水、巖爆的風險。項目建設者們克服地質結構極度復雜、安全風險高、施工難度大、自然環(huán)境惡劣、生態(tài)脆弱等諸多壓力,提前完成了隧道貫通任務。
為應對項目所在地的高寒氣候和冬季施工要求,中鐵三局、中鐵十五局參建團隊在蘭州工程建設指揮部的帶領下,精心策劃、周密部署,對拌和站、鋼構件加工廠生產區(qū)均實施全封閉管理,采取地面敷設供暖管線等有效方法,確保冬施期間料倉溫度達10攝氏度以上,混凝土出機溫度達15攝氏度以上。兩家施工單位分別成立專家組,開展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技術攻關,優(yōu)化開挖工法,確保大變形段“一次成洞,一次成形”,成功破解了高地應力軟巖大變形的施工難題。
新烏鞘嶺隧道距離既有蘭武二線隧道距離較近,既有斜井通風距離長、斜井斷面小、大直徑風筒布設空間受限、隧道彎道多、風量損失大、常規(guī)通風方案無法滿足通風需要。蘭州工程建設指揮部指導兩家施工單位在反復推理演算的基礎上逐步進行實戰(zhàn)演練,成功攻克了“利用既有線隧道作為供風通道”的技術難題。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蘭州工程建設指揮部大力推行智慧工地建設,通過深化智能建造、智能裝備、智能運營技術創(chuàng)新建立項目生產指揮中心,在安全質量管理上實現(xiàn)隧道掌子面重點區(qū)域和關鍵工序高風險點管控智能化、可視化、動態(tài)化,極大提升了項目質量、安全、進度、環(huán)保、物資設備等綜合管理水平。參建單位堅持“自動化控制、機械化減人、保安全、提工效”理念,引進全套隧道施工機械化工裝設備,極大降低工人勞動強度與患病風險,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有效避免了鉆爆法開挖對軟弱圍巖的擾動,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確保了工程質量和安全。
新烏鞘嶺隧道地處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和飲用水源保護地。為保護當?shù)卮嗳醯纳鷳B(tài)環(huán)境及飲用水源,各參建單位對施工便道兩側、隧道洞口裸露區(qū)域全部進行了綠化;生活區(qū)、拌和站建立了雨污分離系統(tǒng);拌和站安裝“廢水廢渣分離回收綠色施工系統(tǒng)”,對生產混凝土產生的廢水廢渣進行處理;在隧道洞口建立污水處理站,采用沉沙+混凝沉淀+過濾+消毒工藝,處理過的水達到I級A標準,再用于掌子面施工、道路灑水降塵及綠化;洞內斜井下游設置三級沉淀池,沉淀后的清水用于掌子面施工,實現(xiàn)水資源循環(huán)利用,在祁連山保護區(qū)內實現(xiàn)生產生活排水“零污染、零排放”。
蘭張三四線鐵路貫通古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河西走廊,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guī)劃和“十二五”“十三五”鐵路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大項目。全線貫通后,將成為蘭州至新疆方向繼蘭新高鐵之后的第二條高鐵通道,有助于加強陸橋通道與京蘭通道的連接、完善甘肅省西部地區(qū)高速鐵路網布局、促進甘肅省河西走廊快速客運通道的形成。建成投入運營后,蘭州至張掖間將實現(xiàn)3小時之內通達,這對于完善我國高速鐵路網布局、助力西北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4月1日,廣州市交通運輸部門發(fā)布廣州交通運輸月報〔2025〕第2期。2025年2月,廣州市交通運輸整體運行良好。全社會客運量約2452萬人次,全社會貨運量約5834萬噸。全市公共交通日均客運量為1130萬人次。中心城區(qū)城市道路工作日平均速度為33.56公里/小時,交通擁堵指數(shù)為4.11,處于“輕度擁堵”等級。9個重點收費站出入口共有1528萬車次汽車收費通行。 綜合運輸方面,2月全社會客運量約2452萬人次,日均客運量為88萬人次。其中,鐵路運輸客運量占全社會客運量的42.85%,民航運輸及公路運輸分別占35.12%和20.47%,水路運輸占1.56%。2月全社會貨運量約5834萬噸,日均貨運量為208萬噸。 公共交通方面,2月全市公共交通客運量為3.16億人次,日均客運量為1130萬人次。其中,城市軌道交通日均客運量為846萬人次,常規(guī)公交日均客運量為220萬人次,巡游出租車日均客運量為62萬人次,水上巴士日均客運量為2萬人次。從公共交通客運占比來看,本月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占74.83%,常規(guī)公交占19.48%,巡游出租車占5.50%,水上巴士占0.19%。 道路交通運行方面,2月廣州中心城區(qū)城市道路工作日交通擁堵指數(shù)為4.11,處于“輕度擁堵”等級;早通勤時段擁堵指數(shù)為2.96,處于“基本暢通”等級;晚通勤時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