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獲悉,截至今年3月,重慶已開通10條軌道交通線路,400余列軌道交通列車承擔起了日均300萬的乘客出行的重任。為確保運營安全,重慶軌道交通每年對400余列列車進行4萬次列檢。
軌道列車每年進行4萬次列檢
據了解,為確保運營安全,重慶軌道交通400余列列車每年需進行4萬次列檢,3800余次均衡修,70余次架修。
列檢,是地鐵列車回庫后每兩天進行的一項檢查。主要檢查列車走行部等容易出現危及行車安全的各主要部件外觀情況,并對危及行車安全的故障及時進行修理。
均衡修,是車輛檢修修程和檢修周期的一種升級或優(yōu)化。該修程是將周檢、月檢、定修的修程內容進行拆分,分攤合并至月檢修程內進行重新組合,從而起到縮短扣修時長,提高列車上線率目的,同時對列車進行深度檢修,提高列車安全性。
架修,是指地鐵車輛運行公里數或運行時間達到規(guī)定數值時,對車輛重要部件進行分解、清潔、檢查、探傷、修理,并對車輛進行全面檢測、調試及試驗,以恢復車輛綜合性能,達到規(guī)程要求和質量驗收標準的維修。
你也許會不以為然,覺得這就是給列車做“保養(yǎng)”,可事實上列車“保養(yǎng)”遠沒有那么簡單。
以地鐵1號線為例,該線采用地鐵B型車,6輛編組列車長120米,寬2.8米,重達210噸,對其“把脈問診”可非易事。僅一次列檢就涉及近五百項檢查,4名維修人員參與,耗時2個小時。而列車15天一次的均衡修和5年一次的架修所要求的檢查環(huán)節(jié)更多、檢查要求更嚴。
智能運維系統(tǒng)已在1號線試點
2018年,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聯合多家企業(yè)成功申報了重慶市科技委示范項目《軌道交通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tǒng)研究》,軌道集團總經理樂梅作為項目負責人總體牽頭,帶領團隊開啟了運用智能感知、大數據分析、網絡云互聯等新技術,整合關鍵系統(tǒng)技術資源,深入開展城市軌道交通各核心系統(tǒng)智能技術研究、產品開發(fā)、運維和管理。
簡單來說,以前列車到時到點就得維修,現在則可以嘗試根據列車體檢狀況確定維不維修,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列車上線率,減小列車運維壓力,同時也更加精準地了解列車的運行狀況,確保列車正線運營安全。
去年10月,重慶軌道交通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tǒng)進入落地調試階段。軌道交通1號線作為試點線路,全面接入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tǒng)。
重慶交通開投軌道集團運營一公司賴家橋車輛車間的主任黃仲陽,從事列車檢修工作已經7年。他表示,在項目試點階段,車間采取傳統(tǒng)運維和智能運維兩種方式,但車輛健康管理及智能運維系統(tǒng)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傳統(tǒng)運維,手工填報數據,檢修效率低、管理成本高,列車數據無法實時掌握,列車故障無法預判,檢修工作承擔極大壓力。而運用智能運維系統(tǒng),通過電腦顯示屏,運行的車輛數量、車輛健康情況、乘車人數等多個維度的信息一目了然,為車輛精益化管理提供實時數據支撐,實現軌道交通高效、安全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