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是現代化城市交通的脈搏。近10年來,深圳快速推進地鐵建設,軌道交通進入大發(fā)展時代,如今地鐵線網密度位列全國第一,成為中國軌道交通最通達之城。建地鐵就是建城市,深圳地鐵“版圖”的迅速拓展,見證了鵬城10年發(fā)展的日新月異。
城軌網線建設密度全國第一
作為大灣區(qū)的核心引擎,深圳的軌道交通建設是支撐灣區(qū)協同發(fā)展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深圳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一路高歌猛進,地鐵不斷刷新的里程數,凸顯著建設交通強國先行示范的軌道引領作用。
深圳于2004年開通首條地鐵線路,經過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的持續(xù)建設,目前,深圳地鐵運營里程已位居全國第六,網線建設密度居內地城市第一。
10年來,深圳不斷迎來地鐵開通和建設“大年”。2019年成為深圳地鐵建設的第一個“井噴”期,共有地鐵三期、四期工程的16條(含延長線,不含4號線北延段)約284公里項目同時在建,施工工點超過400個,創(chuàng)歷年之最。2020年,深圳一年開通6條地鐵新線、新增107公里地鐵線路,隨著新線陸續(xù)投入初期運營,深圳的城市軌道交通半徑進一步擴大。
截至2021年底,深圳城市軌道交通線網運營里程達419公里。相較于2011年底的178公里總里程、車站數130座,10年間,深圳地鐵總長度延伸了241公里,地鐵車站增加了158座。國際標準將通車里程400公里作為世界級地鐵城市的準入門檻,按照這一指標,目前,深圳已然躋身世界級地鐵城市。
地鐵公共交通分擔率超六成
“地鐵改變了我的日常生活?!苯衲?5歲的深圳市民陳立新說。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陳立新就住在鹽田沙頭角的鵬灣花園,而工作單位在福田中心區(qū)。“從鹽田到市中心通勤,是一段很長的距離。這么多年來,我最開始是坐公交,每天上班起碼3個小時耗在路上;后來買了私家車,自己開車單程也需要1個多小時,為了避開高峰期,早上還要提前出門;直到2020年家門口通了地鐵8號線,現在我從家里出發(fā)到單位,40多分鐘就到了,而且地鐵出行特別準時,再也不擔心路上出意外而遲到了,每天出門都很從容?!?/span>
光明碧眼社區(qū)居民黃姨告訴記者:“以前,從我們光明到市中心,我們都說是去‘深圳’,因為無論地理距離還是心理距離都很遠。自從前兩年有了6號線,到福田一路地鐵直通,用時不到1小時?,F在,我們周末去市中心逛逛街,爬爬蓮花山,感覺很快就到了,很方便?!?/span>
隨著地鐵線路的延伸,改變了很多深圳市民的生活軌跡。目前,深圳地鐵客流量位居全國第四,客流強度、通勤便捷性等指標位居全國第一。截至2021年底,深圳地鐵線網日均客運強度達1.45萬人次/公里,位列全國首位;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客運量比例首次超過60%,地鐵在城市公共交通體系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凸顯。
從地鐵通城到連通灣區(qū)
更令人期待的是,今年,深圳將再度迎來地鐵建設和開通“大年”。到今年底,深圳地鐵運營里程將一舉突破500公里,深圳市民的幸福感將隨著地鐵線的延伸不斷增強。
據了解,目前,深圳在建的軌道交通線路有16條,總里程為約227公里。今年以來,深圳地鐵集團所轄的453個地鐵工點均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5萬余名建設者加足馬力全面加速度推進地鐵建設。
按計劃,今年底,深圳將有地鐵12號線、14號線、16號線以及6號線支線4條新線開通。目前,4條新線均已完成熱滑,各線車站附屬工程均已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穩(wěn)步向通車目標邁進。
值得一提的是,這幾條地鐵新線的終點站都臨近深莞惠交界處,如6號線支線終點站設在深莞交界,14號線終點站設在深惠交界處,未來都有繼續(xù)延伸到東莞、惠州的規(guī)劃,可以和兩市的地鐵線路實現銜接換乘,從地鐵通城到地鐵連通深莞惠,將有力支撐深圳都市圈的建設和發(fā)展。
來自交通運輸部的最新數據顯示,清明假期三天,預計全社會跨區(qū)域人員流動量約7.9億人次,創(chuàng)清明假期出行量新高。 初步統(tǒng)計顯示,清明假期三天,預計全社會跨區(qū)域人員流動量約7.9億人次,日均2.64億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7.1%。 清明假期,全國多地天氣晴好,公路人員流動量預計為7.3億人次。滴滴出行數據顯示,假期打車需求同比去年上漲14%,高峰時期,每分鐘叫車需求突破11萬單。公路自駕出行占比超九成,便捷的交通帶火了鄉(xiāng)村旅游。 清明假期,鐵路客運量預計約5377.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8.2%。全國鐵路單日旅客發(fā)送量達2009.3萬人次,創(chuàng)今年以來單日旅客發(fā)送量新高,銀發(fā)列車、旅游專列密集開行,列車根據行進路線和旅客需求進行改造升級,旅途拍攝、歌舞表演,把車廂和景區(qū)連在了一起。 清明假期,全國水路客運量預計約320.4萬人次,日均106.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6.5%。 全國民航客運量預計約558.2萬人次,日均186.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10.9%。